服务热线

400-630-8958
网站导航
实验室注射泵
当前位置:首页 > 360直播足球直播app > 实验室注射泵

黄群慧:建设完整性与先进性兼具的现代化产业体系

时间:2023-09-26 02:21:11   来源:实验室注射泵  点击次数:1

  “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、引领产业升级”“要加快推进关键技术、核心产品迭代升级”“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”……近日,习在江苏考察时对坚守实体经济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诸多详细要求。

  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支撑。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特性,一般大多数表现在技术先进性,表现为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、高技术要素和产业占比高、处于高的附加价值的价值链环节等方面。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所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不仅仅要具有技术先进性的特性,还要具有完整性的特征。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人口大国,假如没有一个兼具完整性和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就难以沿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崛起。

  要巩固我国制造业体系完备的优势,建设具有完整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中国是目前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、顶级规模的国家,这是我国成功推进工业化的结果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,我国就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,改革开放以后又进一步推进了高速工业化进程,进入新时代从高速工业化转向高质量工业化,最终形成世界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。制造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这个巨大优势,保证了我国有效应对世纪新冠疫情的供给冲击,彰显了我们国家的经济韧性。但是,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,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组,以及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,我国制造业体系的完备性优势正在受到挑战和冲击。

  一方面,我国一些公司开始向东南亚转移,存在着一些产业链外移以及制造业配套能力受损的风险;另一方面,在信息化、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冲击下,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,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产业高级化,简单通过“一刀切”产业政策将传统产业作为低端产业淘汰。再加之我国“脱实向虚”趋势又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恶化了制造业生存环境,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制造业体系的完备性。因此,巩固我国制造业完备性优势,要以国内产业转移替代国际产业转移,遵循国内版“雁阵理论”,积极地推进东中西部产业转移;要通过现代化技术改造积极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不能简单将传统产业等于低端产业和落后产业而要求退出;要鼓励企业在国内建设现代核心工厂,将核心制造能力留在国内;要注重产业集群建设,通过集群强化各类企业技术经济联系,提高制造业协作配套能力,巩固制造业体系完备性。

  要促进制造业智能化、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,建设具有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现代化产业体系一定是建立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。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拓展期,从技术创新发展趋势看,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工程、绿色低碳技术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的技术版图、产业体系和竞争格局,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加速深层次地融合。从产业组织发展趋势看,制造业和服务业正在深度融合、“1+2+3”或者“1×2×3”的六次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兴未艾,产业融合化代表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趋势。总体而言,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下,现代化产业体系呈现出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的先进性发展方向。

  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活动最活跃、技术创新成果最丰富、技术创新应用最集中、技术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产业,制造业的先进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性的主要体现。虽然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产出大国,但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“大而不强”的特征,整体技术水平先进性还有待提升,制造业基础能力还不强,在基础零部件(元器件)、基础工艺、基础材料、基础技术、基础动力和基础软件等方面还存在大量短板,一些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,产业链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。因此,建设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必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,推进我国制造业沿着智能化、绿色化和融合化的方向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。

  我国在制造强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,例如,2022年我国有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,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7万多家,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.5%,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.8%,已培育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,新能源汽车、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。从未来进一步建设具有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看,我国还需要全方面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各方面重大措施,包括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,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,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,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融合集群发展,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,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推进工业交通各领域清洁低碳转型,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、现代农业深层次地融合,有效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,全力发展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,逐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等等。

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