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媒体关注热点,规划里把它作为优化提升的城市群,这是如何考虑的?未来国家如何布局城市群?
《规划》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,这符合国际趋势和中国的基本国情。城市群慢慢的变成了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主体形态,也是基本趋势。单个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的被摒弃了。城市群能够在不降低大城市效率的同时,防止单一城市片面扩张带来的城市病问题,同时也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带来的土地浪费、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。对我们国家来说,也必须走这条道路。因为我国人口多,地域面积比较广,生态环境相对来说也比较脆弱,我们不可能搞分散型城镇化道路;根据联合国有关联的资料,世界上23个人口超1000万的城市中,中国已经有4个了,如果再这样下去,将来需要治理的城市病问题肯定会慢慢的多。但是,如果违背规律片面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,又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。科学的做法是依托城市群这样的平台,通过城市间分工协作,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。规划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,从各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基础着眼,提出要优化提升京津冀、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城市群,培育发展成渝、中原、长江中游、哈长等中西部地区城市群,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稳步的增长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。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基础较好,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,现在面临的明显问题是生态环境压力大、国际竞争力还不强,下一步方向是优化提升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。要优化提升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,核心是要促进中心城市功能升级,办法是把非核心功能疏散出去,为功能升级留出空间,周边地区承接功能的过程中同步升级,相互间建立起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机制,最终实现整体优化升级。
也就是说解决北京的问题,光靠北京是解决不了的,对北京来说,一方面需要疏散功能,不单单是单纯的产业功能,还有城市其他的非核心功能,把这些功能疏散到周边地区,为周边地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支撑,同时也为自己的功能升级留出空间。当然我们要认识到,建设城市群并不是把一些城市硬拉进来后造出来的,就把土豆装在一个麻袋里,这样形不成城市群,城市群应该像人一样,有头、有手、有腿,各个城市分工不同,但有机配合,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整体。